服装历史
最开始的三皇五帝时期,祖先们对衣服的理解非常简单,只要能御寒、避免大自然的伤害就可以了。所以我们的祖先因地制宜,用草叶和兽皮来做衣服,穿起来感觉也还潇洒自在。
到尧舜禹时期,人们意识到,葛麻蚕丝,鸟兽毛羽经过搓、绩、织、编,也可以做成简单的衣服,而且用野兽的韧带缝补,要容易穿戴一些。于是平民穿的葛麻,部落领导穿的原始毛皮衣就应运而生。
再后来的夏商至战国时期,纺织工艺飞速发展,纺织工具也改进了不少,人们将缫、纺、织、染工艺整合,使之成为一个连贯的流程。这样做出来的衣服不再像之前那样粗陋,而是走向精细化,精致可人。也是在这个时候,因为一件衣服凝聚了太多劳动和创造,衣服的价值得以彰显。
我们知道大秦一统后,人们就进入了安居乐业,四象繁荣美好时光。这个时期的衣服面料基本以丝绸为主。另外,在纺织工艺上更是有突破性的进步,我国的提花机就是在这个时候降生的,纺织从业人员利用提花机配合人工,在衣服和丝织物上勾勒了许多花鸟虫鱼等美好画面。魏晋南北朝,在服饰面料上面承袭秦,用得较多的还是葛麻和丝绸,只是纺织工艺在勾勒技巧上千变万化,染色工艺能更好地提炼纯度和明度了。
最后一个新的发展是宋朝以后,人们开始大面积种植棉花,生产棉织物,配合已经成熟的染色和纺织工艺。棉质产品一跃成为大众新宠。不难发现,棉织物之所以繁盛的原因,是其材质柔暖透气,能对皮肤更好呵护。所以到现在,纯棉产品仍然是我们的心头最爱之一,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清朝是满族人统治中国的时代,百姓中有满汉两种着装,统治者极力推行满族服饰打扮。满族妇女一般都穿长度到脚的宽长袍,外面再罩一件“坎肩”,也叫“马甲”。因为满族人又叫做“旗人”,所以她们的袍子就叫做“旗袍”。但是这和后来成为中国传统女装代表的“旗袍”并不相同,当时的旗袍是宽宽大大的,后来才变得有腰身,又经过了很多改良,再加入西方女裙的设计影响,才成为今天的“旗袍”。汉族妇女的穿着则多沿袭明朝款式,上身穿袄、衫,下身着裙、裤。
男装方面,长袍马褂是清朝男子常穿的服饰,满族和汉族都穿。马褂是穿在长袍外面的短褂子,长度到腰际,本来是北方人在骑马时穿的,满人统一中国后,渐渐在全国流行起来。民国时期,中国出现了一种叫做“中山装”的男装,并普及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。中山装诞生于1923年,其创始人是中国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。它的造型方方正正,衣服上有四个大贴袋,曾被称为中国的“国服”,是中国近代服装的代表。它的创制成了近代中国服饰史上的一大变革,20世纪80年代中山装开始淡出男装舞台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服饰也从“生活必需品”转为“艺术”的层面。我们从不同政治、经济、文化背景下的服装着手,观察其变化,总结这些因素对服饰的影响。我们从不同角度、不同切入点去研究从古到今服饰的发展过程,分析并总结现代服饰潮流、服饰总体的发展趋势。现在服装的款式也变的越来越多。
|